close



桂林舍利寶塔坐落在廣西省桂林市南門橋外民主路萬壽寺內。萬壽寺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隋朝時就已建寺立塔,是桂林地區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因寺院屢毀屢建,所以寺內現存的多為明清以後的建築,塔內藏有石函一方,函蓋銘刻的《舍利函記》記載:“維大唐顯慶二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於桂林城南善興寺開發建立此妙塔七級高十丈顯慶四歲次巳末四月丁末朔八日甲寅葬佛舍利十一粒”。這篇記確切地記載了原塔建於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說明佛塔最初的建築規模。也因塔內藏11顆舍利而得名舍利塔。原唐塔坍塌,現存佛塔為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重建。

這是一座磚結構的喇嘛式塔,塔分三級,通高13米,塔基為四方形高臺,高5米,邊長約7米。四面辟門並形成十字形通道。臺座的南面刻有“舍利寶塔”橫匾,其余三門均用漢、梵、藏文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字樣。門上額兩旁分別題刻著“赤身、凈水、紫賢、除災、火禪、持焚、隨求、辟毒”等八大金剛的名號。塔身第二層為八角形,八面砌築八個佛龕,佛龕內供奉著佛像。臺座上面正中的喇嘛塔由八角形塔座、十三天和剎頂組成。八角形式塔座每面辟有佛龕。覆缽式塔身四面辟龕門,谷稱“眼光門”。其中南面的佛龕中放有舍利寶函。這種結構的佛塔在全國範圍內是罕見的。塔身之上設置五重相輪的塔剎,剎頂冠以寶珠寶頂。整座塔的造型十分獨特,古樸莊重,結構嚴謹,形制美觀,花紋別致,呈現出西藏佛塔所特有的神奇色彩,外形則具有古印窣堵波式異國佛塔建築風韻。舍利前原有《金剛經碑》,相傳是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但毀於清乾隆年間。現在所看到的經碑是五代時馬賓的手跡,雖字跡模糊,碑石斷裂,但仍不失為難得的歷史文物和稀世珍品。

桂林舍利寶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1300多年的風風風雨雨中,曾有過輝煌,也曾有過蕭條與衰敗。唐代著名高僧鑒真大師於唐垂拱四年至唐寶應二年(公元688~763年),為發展中日人民的友誼曾四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教,但均未獲得成功,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61歲高齡的鑒真大師第五次渡日本,遇強臺風,船漂泊到海南島。在這次強臺風中,同鑒真大師一起東渡的36名中國人和日本人為保護鑒真大師而犧牲了。東渡失敗後,於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鑒真大師從海南島渡過瓊州海峽,到達雷州半島,取道廣東廉江、化縣、廣西博白等前往桂林,鑒真大師在桂森受到數萬名僧俗百姓和文武官員的隆重歡迎。鑒真大師在萬壽寺駐錫一年,寺中舍利塔便於工作是鑒真大師留連參拜的處所。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獲得成功。在日本鑒真大師創立了日本律佛教,為日本佛教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現今遊覽朝拜桂林舍利塔,使人們總會想起為弘揚佛法而奔波一生的鑒真大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起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